每逢佳節詩文多,每一個節日,無論其內容如何,意義如何,都是文學上的一次盛會,當然清明也不例外。現在,小編帶你突破時空局限,不問朝代,不問地域,將幾位詩人拉入咱們的“朋友圈”,試想他們也用“足跡”,會留下什么吟詠之作呢~順便也看一看學一學清明節的風俗有哪些?
清明習俗一:祭掃
說到清明,不少人第一個想到必定是掃墓了。關于掃墓,白居易的《寒食野望吟》寫得很細致:“
丘墟郭門外,寒食誰家哭。風吹曠野紙錢飛,古墓累累春草綠。棠梨花映白楊樹,盡是生離死別處。冥寞重泉哭不聞,蕭蕭暮雨人歸去。
據悉,掃墓的風俗起源于秦代,但那時并不一定在清明節,到了隋唐時期此習俗才完全定型,成為清明節的核心內容。時至今日,此風俗依然不變,不少家庭依舊會選擇在清明前后祭拜逝去的親人,寄托哀思。
清明習俗二:插柳
此外,每到清明,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。前往郊外掃墓時,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。這種種景象,誠如清人楊韞華詩云:“
清明一霎又今朝,聽得沿街賣柳條。相約毗鄰諸姐妹,一株斜插綠云翹。
究其原因,或因清明祭掃既要拜祭祖靈,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,所以要借用據說有驅邪效應的柳枝,這樣,戴柳插柳往往成為祭掃祖墳的必備裝飾,反之就是不敬祖宗,輕者有“清明不戴柳,紅顏成皓首”的規勸,重的有“清明不戴柳,死后變黃狗”的詛咒。
清明習俗三:吃寒食
唐人張繼《閶門即事》曾描寫蘇州的清明:“
耕夫招募逐樓船,春草青青萬頃田。試上吳門窺郡郭,清明幾處有輕煙。
”可見,清明節有不動灶火、忌食熱食的飲食講究,所謂“清明不冷食,冰雹下滿地”。
那么,在這種萬民遵守的習俗中,古人吃什么?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棗餅、麥糕等;在南方,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。雖然現在的人不如以前那般講究,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也日益淡化,但它那黏黏糯糯的,入口即溶的口感卻依舊吸引人們趨之如騖的排隊購買。
當然,清明時節除了要禁火、掃墓外,還有踏青、蕩秋千、蹴鞠等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。
清明習俗四:踏青
梨花風起正清明,游子尋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萬株楊柳屬流鶯。
”宋代吳惟信所作的《蘇堤清明即事》詩,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清明踏青的盛景。
可以看出,古人已經把祭祀、游樂結合起來,因為祭祖要到郊外,所以祭祖之余又可以踏青,而且往往把這種踏青作為清明節的重頭戲,使得肅穆恭敬的清明節增加了回歸自然、享受人生的世俗內涵。此外,古典小說中的不少愛情故事,男女主角便是在清明踏春時一見鐘情的,白娘子和許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清明習俗五:蕩秋千
滿街楊柳綠似煙,畫出清明三月天。好似隔簾紅杏里,女郎繚亂送秋千。
”唐人韋莊的詩句,說的是“蕩秋千”。而宋人沈遘《清明后書事四首》說少年“可惜男兒輕壯力,為他紅粉送秋千”;說少女“游罷不知蠶事迫,寤言猶自說秋千”。可見蕩秋千是一項頗受古人歡迎的活動。
秋千,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。它的歷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為了避忌諱,改為秋千。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,再栓上彩帶做成。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,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,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。
清明習俗六:蹴鞠
王維《寒食城東即事》有“
蹴鞠屢過飛鳥上,秋千競出垂楊里
”。蹴鞠—鞠是一種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內用毛塞緊。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他也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。相傳是黃帝發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。
可見,當時男兒在清明蹴鞠,多愛炫耀其身手和高超球技,目的一是為了吸引妙齡少女,二是為了升官發財,水滸傳里的高俅就是因為踢得一身好蹴鞠,便飛黃騰達。
清明習俗七:放風箏
羅隱《寒食日早出東門》:“
向誰夸麗景,只是嘆流年。不得高飛便,回頭望紙鳶。
可見,清明節古人必定會放風箏,不僅白天放,夜間也要放。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,也帶有一些巫術行為:古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。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,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,等風箏放高時,就剪斷風箏線,讓紙鳶隨風飄逝,象征著自己的疾病、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。